mile米乐中国官网首页“台上的孩子们,你们就是戏曲的未来,你们用青春,撑起中国戏曲的这片天,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有这么好的机会展现,我为你高兴,也看好你的未来。小关羽,慢慢地成熟、成长、成功吧!”……冯玉萍、刘建杰、黄新德、翁国生、王芳、马佳、方素珍7位“大梅花”对每一位“小梅花”的表现进行了细致到位的评价,言语中难掩激动。
7月18日晚22:40,夜已深,小城安庆逐渐归于寂静,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剧场里依然灯火通明,掌声雷动。此时,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终审个人项目第一场刚刚结束,22组小演员们集体返回舞台,等待点评。
第28届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在安庆共举办了5场展演,包含32个剧种的87个个人项目与15个集体项目。小演员们从各省选拔中脱颖而出,最大的18岁,最小的刚刚11岁米乐m6官方网站。他们白天彩排、走台,晚上轮番上阵演出,翻跟头、打荡子、跑圆场、起霸、对枪、水袖……“小梅花”们个个身手不凡,表演有声有势,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无不展现着专业水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饱含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我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气息不够稳,水袖也没收好。”来自黄冈艺术学校的郑子依今年16岁,她带来了一出精彩的黄梅戏《窦娥冤·斩娥》选段。她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然而在指导老师何应清看来,“这是她表现最好的一次”。
原来,郑子依去年12月练习空翻时小腿不慎摔伤,很多动作都无法完成,今年以来基本只能上唱腔课。临近“小梅花”选拔,她几乎想要放弃,最终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才下定决心面对挑战。
在老师眼里米乐m6官方网站,郑子依的形体条件好,悟性也很高,而“小梅花”专业组要求演员年龄在18周岁以下,郑子依也临近毕业,“人生只有一个18岁,过了以后,这辈子就没这个机会了。”何应清表示,因为腿伤,她对郑子依的期待只是“不出错”,可是小演员依然凭借精彩的表现赢得评委和观众的掌声。何老师欣喜地表示:“她就是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的那种学生,不用你操心,哪怕情况很糟糕,到演出那一天也会比平时好很多,她才16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11岁的鲁彦晧带来京剧《打虎上山》,人还没亮相,高亢平稳的唱腔便赢得掌声阵阵,他是本届专业组选手中年纪最小的“小梅花”,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安庆参加终审。
奶奶是资深戏迷,从他5岁开始就带着去剧社玩耍,耳濡目染之下,鲁彦晧逐渐爱上了戏曲。“有时候我听的唱段,他比我先会,吃饭唱,走路也唱,就是酷爱戏曲。”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家住承德的鲁彦晧前往保定艺术学校学戏,一学期才能回一趟家,“在去保定之前,我问他:‘练功可受罪了,必须得能吃苦,你能做到吗’?他说:‘行,没问题’。他还真是做到了。”奶奶看着鲁彦晧欣慰地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伤痛、孤独、内耗……这是每位戏曲演员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两位小演员的故事是所有“小梅花”的缩影,身上也尽是所有“小梅花”的品质,因此才能经过层层选拔,在安庆这个“戏曲之乡”留下闪耀瞬间。
黑龙江省京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马佳表示,这几天的展演,都很好地体现出戏曲人艰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特别是戏曲当中永不言败的精神,“比赛中孩子们出现各种情况,有失误的,有掉枪的,也有嗓子出问题的,但是他们没有慌张,没有哭鼻子,一口气也没泄下来。他们沉着老练,将失败的动作重新再来,这是戏曲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
28年来,“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现了一代又一代戏曲人的坚守,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道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剧协、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看到台上一朵朵鲜活的“小梅花”,非常欣慰,“‘小梅花’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心灵的浸润和陶冶。比如说像《穆桂英》这样的戏,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道假恶丑。”冯玉萍觉得,小朋友学戏曲对身边人的观戏热情有很好的带动作用,“一个孩子学戏曲,带动的是一群人,他们就像小火种一样。”
此次展演,既包括京剧、昆剧、秦腔、川剧等大剧种,也不乏太康道情、文南词、阿宫腔、掌中木偶戏等不为大众熟知的小剧种。浙江剧协、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翁国生表示,恰恰是这些从田埂里、从乡镇里走出来的小剧种,让人眼前一亮,“希望在将来的‘小梅花’舞台上能看到更多来自各个地域的各个剧种,还有各个院团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我们中国戏曲从古到今一路走来的见证,我们要保护这些小剧种,落实人才培养的措施,让它们得到传承。”在翁国生看来,“小梅花”这一平台让大家可以由点到面地看到中国戏曲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剧目挖掘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这让我们警醒,然后才能进一步补救、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小梅花”一改往届打分的形式,请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对每场节目挨个点评,既对孩子们表演上的长处给予充分肯定,又对需要提高的部分给出建议,同时不乏期盼和鼓励。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说:“这既是中国剧协对‘小梅花’的重视,也是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对这一品牌活动开展的创新举措。这些孩子在少年时期能够得到表演艺术家的赞赏和提点,相信会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的珍贵回忆,这也是对中国戏曲未来人才培养的拳拳之心和殷切期待。”
推广传统文化、储备戏曲人才、培养戏曲观众,除了依托专业艺术院校外,将戏曲巧妙融入普通中小学的美育课堂同样重要。在5场展演结束后,第三届中国戏剧小梅花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召开,来自各地剧协、艺术院校、中小学的戏曲领域工作者畅谈各自在中小学生中间推广和传承戏曲的经历与心得体会。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艺术课程由原来的两科变为五科,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其中,戏剧(含戏曲)课程在学习内容上采取四种艺术实践活动,分别为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
对于教师,音乐、美术教师入职第一年要参加共12期的戏曲专题培训,接受戏曲通识教育,并纳入转正考核。同时建立中小学戏曲教育工作室,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参与到戏曲知识学习中来。
对于学生,戏曲是北附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会围绕戏曲美术、戏曲舞蹈、戏曲音乐、戏曲文学、戏曲鉴赏五个模块开展戏曲通识教育。二年级开始,以社团的形式通过考试招收12名学生接受多剧种培养,二年级学歌仔戏,三年级学高甲戏,四年级学梨园戏,每人每年学四个折子戏。到了五年级,每人都会开毕业专场。在这之后,12名学生便化身为“小导师”,以助教的身份在幕后帮助低年级学生学戏戏曲,同时可以自主选择想学的剧目。
在舞台实践方面,北附学校每天利用上午30分钟的大课间做晨间剧场,全校的师生都可以去看孩子表演。从今年2月开始,每周设立周末剧场进行售票公演,1张门票3块钱,一共475个座位,场场售罄。“门票收入最终会捐献给希望工程,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学戏有用,可以帮助到更多人。这就是我们建立周末剧场的初衷,既提供了舞台实践机会,也能够奉献于公益。”陈伟顺介绍。
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创新性地运用体现越剧主要流派特点的旋律给古诗谱曲,通过一首首“越韵古诗”,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嵊州城南小学坚持越剧教育二十余年,后来作为“越韵古诗”的“试验田”,效果出奇地好。竺小招表示,越韵古诗一方面解决了传统越剧多因以“才子佳人”为内容,难以引发小朋友兴趣的局限,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古诗的诵读,以古色古香的越剧旋律帮助孩子体会经典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后来,谱上越韵的古诗越来越多,越韵也越飘越远,“越韵古诗”在江苏、湖南等地的多所中小学落地生根。
戏曲正在以崭新、多元的面貌走进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表现、创造、欣赏、融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既有竺小招的“越韵古诗”吟唱戏曲之美,也有广东文联倪惠英在大湾区广泛推广的“粤韵体操”展现戏曲之形。“粤韵体操”在广东生发,后来更是一步步走向港澳,倪惠英表示:“戏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乡音乡情乡愁,所以我想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经由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表示,接下来中国剧协将同各领域戏曲工作者一起,在创新艺院育人模式,夯实戏曲传承基础;加速学校美育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结合时代需求,实现戏曲全面发展三方面继续努力,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命,推动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文艺注入更强的动力。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始于1997年,是由中国剧协主办,全国各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市剧协协办的中国戏曲艺术传承普及类活动,经历28年的积累,在青少儿戏曲培育方面已初步具备了全国性、引领性、代表性,已经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中国戏曲艺术的品牌活动,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